秦王请求娶楚国的嫡公主芈姝,楚王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,还额外赠送了三位媵妾,分别是芈月、孟昭氏和景氏,真可谓是“娶一赠三”,不仅让秦王心满意足,还为后宫增添了不少色彩。
婚礼盛大,热闹非凡,秦王和芈姝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了他们的婚礼,庄重而华丽。然而,洞房之时,三位媵妾却跪在门外,守夜陪伴。孟昭氏率先表示,长时间跪在门外,实在让她觉得非常疲惫,芈月见状便安慰她,按照礼制,媵妾们必须在大婚后三天守夜,接下来的日子则由玳瑁等宫女接替。而景氏则提议,既然跪着守夜这么辛苦,不如轮流换班,由孟昭氏和芈月守上半夜,她自己守下半夜。
孟昭氏对此不太满意,认为上半夜很快就要过去,这样分配明显不公平。但景氏不慌不忙地揭穿了她的小心思,言辞犀利地指出,媵妾们守夜,实际上是为了迎合秦王的兴趣,而上半夜无疑是跟王后共享“浓情蜜意”的时光,等到下半夜,谁守谁得“便宜”。
芈月见她们争论不休,便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:“既然你们都想守后半夜,那我就守前半夜,你们两个人守后半夜。”反正芈月本就不打算侍奉秦王,这样的安排让她既能避开秦王,又能趁机偷懒小睡一会儿。对芈月而言,进入秦宫的真正目的并非争宠,而是保护芈姝,查明背后害她的真相,顺便为黄歇复仇。她心心念念的还是黄歇,对秦王的宠爱完全不感兴趣。相较之下,孟昭氏和景氏就不一样了,她们进了秦宫后没有退路,如果不争取得到秦王的宠爱和地位,日子注定会艰难。她们的目标明确,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,争宠是必然的选择。
展开剩余74%芈月和张仪曾讨论过,大争之世,人人都怀有争斗的心态,不争便等同于灭亡。正是因为这一点,无论是朝堂之上,还是后宫之中,争斗始终是不可避免的主题。然而,芈月争的不是秦王的宠爱,而是他的信任。
当孟昭氏和景氏守完后半夜,秦王依然没给她们半点注意。他在凌晨四点便起床练武,孟昭氏赶忙夸奖秦王英勇神武,满脸崇拜,然而秦王却全然无视她。景氏更是献上自己的方巾,但秦王不为所动,反而拿起了自己的方巾。与楚王的好色不同,秦王冷淡于美色,更讨厌后宫内争宠、阿谀奉承的行为。孟昭氏和景氏的努力并没有引起秦王的兴趣,反而显得尴尬,倒是芈月这个完全没有献媚行为的女子,反而得到了秦王的注意。他对芈月说:“小丫头,王后还没醒,你该陪她多睡会儿。”言下之意,再清楚不过——让两位媵妾死了心,不要再做无谓的努力。
当然,秦王在大婚之夜也向芈姝提出了几项要求。首先,既然已经嫁入秦国,就不再是楚国的公主,凡事要以秦国为重;其次,成为秦国王后后,要以身作则,成为秦国女人的楷模;最后,若遇到任何不满,芈姝可以告诉他,他会做主,但也希望芈姝能够为他管理一个和睦的后宫。他特别强调,他最厌恶的是心胸狭隘、狐媚邀宠、勾心斗角的行为。他还特别高兴地对芈姝说:“寡人知道我的姝儿高雅脱俗,定会让她们知难而退。”
然而,秦王的要求对芈姝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他要求她管理一个和谐的后宫,同时保持高雅脱俗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因为,芈姝不再是楚国的公主,没有了威后的庇护,也无法轻松地保持高雅的姿态。后宫女人众多,各种争斗和利益交错,想要真正做到和睦几乎是不可能的,最多能维持表面上的平静。而对于没有权力、没有地位的媵妾来说,她们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,勾心斗角几乎是无可避免的,只不过不敢将冲突闹到秦王面前罢了。
身为王后,芈姝虽然表现出高贵和优雅,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能真正控制后宫,反而更可能招来祸端。秦王的这些要求,实际上是对芈姝的巨大考验。她陷入了恋爱中的粉红泡泡,完全相信秦王对她的爱,会让她能够无所畏惧,但她却未曾察觉到,自己的媵妾们,特别是孟昭氏和景氏,早已在大婚当天便开始筹划如何接近秦王,争取宠爱。
只有芈月是真心待芈姝的,她并不想侍奉秦王,心中只有一个目标,那就是找到害芈姝的人,替黄歇复仇。芈姝在秦王的影响下,变得小心翼翼,生怕惹他不高兴,而芈月则毫无畏惧,直言不讳地与魏夫人对抗,甚至故意摔碎先王后的遗物,让魏夫人知难而退。她也曾在秦宫里发现符节,想借此线索查明真相,然而急于求成的她,差点被魏夫人陷害。幸好大监及时出手相救。
芈月曾去找秦王寻求公正,却被训斥为“扰乱后宫”,秦王不信任她的指控,让她愤怒至极。其实,秦王早已知道是谁做的这一切,只是他有自己的打算,不想过早揭露。芈月之所以急于追查真相,是因为她想替黄歇复仇,完成自己的使命,然后离开秦宫,去完成黄歇未完成的心愿。她曾经与芈姝承诺过不会侍奉秦王,然而,最后她不仅侍奉了秦王,还成为了秦国的太后,掌控了朝政。这个结果,注定让她与芈姝从生死之交变成了敌人。
张仪说过:“凡事得看最后的结果,眼前的种种并不能决定一切。”无论如何,芈姝和芈月的反目让我心中始终充满了难以平复的情感。或许,正是这份难以释怀的情绪,让我明白了修炼内心的意义,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吧。
大家好,我是@琪琪妈的成长经,关注我,锁定精彩,不走丢!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